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地大面广的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复杂而艰巨,而确诊病例较为集中的马桥镇更是全市疫情防控的重点乡镇。为防治疫情扩散,打赢、打好这场艰巨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马桥镇临按照一级响应要求,关闭了公共交通,分区分类设置劝返点,各村村民在家自我隔离。于此同时,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果断决策抽调医疗、公安、交通运输局等多部门精干力量,24小时坚守在马桥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为打赢这场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疫情就是战役,防控就是使命,这其中,有一只队伍,他们在马桥镇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接受市委授命,毅然抽调全院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进驻马桥,并迅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一直守卫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在马桥镇上空飘扬起一面鲜红的党旗。
他们,就是由19名党员组成的市中心医院党员下乡医疗服务队。这只医疗服务队营地坐落在马桥镇武庄村党群服务中心,仅用48小时就搭建成的“流动县级医院”,具备国家二级医院服务功能,给马桥镇百姓的就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我的腰疼,腿有点麻,所以俺来咱们医疗营地看看。”
“行,咱先消毒,换个口罩,测量一下体温,给您登记好了再进去。”
2月18日,记者来到医疗服务营地,看到医护人员正在耐心地引导村民按照防护流程合理、安全地进行就诊。
在党员下乡医疗服务队领队、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祝亮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个特别的医疗营地。只见3个临时搭建的蓝色帐篷屹立在营地内。帐篷后面,2辆大型医疗装备车分别停靠在特定的地方有序排列在一起。党群服务中心同时设置了药房、输液室、综合服务大厅等,整个医疗营地俨然一个小型的县级医院。

“我们的医疗营地分为三级防护,单向循环,划分为三区,1号帐篷是预检分诊区,专门甄别一些发热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风险病例。鉴别过后,如果是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以及武汉返乡人员发热患者,医疗服务队就会随即把他们分诊到2号帐篷即消毒、待转运区,由专用车转诊到定点医院,这样就把高传染风险病人隔离了警戒线之外,避免了交叉感染。正常诊疗人员,则通过指定单向路线,进入3号帐篷到相应专业科室进行问诊。”

自2月6日,就一直坚守在马桥镇抗“疫”最前线,把家“搬”到医疗营地的祝亮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就会及时发现、排查疑似病例,通过科学合理设置的预检分诊点能够快速检测分流发热患者,从而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疫情防控目的。“从2月6日进驻到马桥,我们已经接诊服务了300余名群众,当地疫情防控和群众就医得到了坚实的保障。”祝亮说,虽然整个医疗营地只有19人,但是全由医院的骨干力量组成,涵盖内外科、妇产科、儿科、影像科以及车载磁共振、综合体验车等重型装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医疗营地相当于一个流动的县级医院,足以满足当地群众的诊疗需求。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党员下乡医疗服务队进驻到马桥开始,就源源不断地接收到来自永城各方力量的强势应援。强大的物资保障,让这个本该让人精神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时期多了几分温暖。
永城市民政局、城建局、卫健委、红十字会、应急管理局、还金湖管委会等多家市直、企事业单位驰援马桥,医院内部员工也倾尽全力联系渠道,捐赠酒精、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一箱箱的救援物资诠释着永城人民的家国情怀,也彰显了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和信心,党员下乡医疗服务队更是把这份爱化为动力,把党的温暖通过用心的服务传递给了马桥人民。

2月中旬的一天,正在营地忙碌的医疗服务队队员接到一个电话,马桥镇村民小莉的丈夫因长期患有肾衰,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但因为疫情严峻的缘故,他们全家被隔离在家,出行不便。而就在这个紧张时期,丈夫的透析液刚好用完,如果不及时买来透析液,丈夫的生命就会有危险。按照“送药上门、到家接人、党晖温暖、服务乡亲”的医疗保障模式,临时党支部书记、营地负责人苏飞立即联系医疗专用车从市区拉来8箱总重量150公斤的腹膜透析液,送到家门口。拿到透析液的小莉,一度感动地流泪:“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医疗服务队,如果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除了需要隔离在家的群众,市委、市政府还牵挂着还有近日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人。镇、村干部和医疗服务队员们,村医组团,定期去家里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送去生活必需品,继续对他们进行健康管理,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好自我消毒。党员服务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苏飞甚至和其中一位治愈出院的小庞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第一时间给家里送来生活必需品,安慰我,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看到他们这样辛苦,我们也愿意献出自己一份力,我向镇里的领导和苏医生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我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用于治疗那些重症病人。”小庞激动地说。
在马桥镇重点疫区洪楼村,记者注意到,该村部分居民家中分别被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线所标示。据祝亮介绍,通过这种颜色分类管理,可以让防控工作人员更加详细了解接触人员的风险性和分类实施管控措施。红色代表确诊病例人员及武汉返乡人员,风险级别最高;黄色代表和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以及隔离未满14天的居民,风险级别次之;蓝色代表确诊病例一般接触者以及隔离已满14天,但未满第二周期的居民,风险级别最低。“通过这种颜色分类管理,我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到和这些居民接触的风险,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被感染的风险。”该村包村干部告诉记者。
不仅居民家庭进行了颜色管理,被隔离人员的生活垃圾也做到了专设回收地点、专人收集运输、专业无害处理。“通过这种分类处理、存放的方式,让隔离人员和一般村民的生活垃圾分离开来,也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疫情的蔓延。”祝亮说。
“目前来看,我们的各种防控措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冬天终将会过去,暖春必然会到来。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方力量的强势应援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马桥的天空将会更加蔚蓝,马桥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说着铿锵有力的话语,面对着迎风飘扬的党旗,祝亮的眼神里多了一分坚定和从容。